自然科学基金有了F0701代码 教育科学研究开启“交叉融合元年”

“交叉融合的教育科学基础研究暨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人民网上海3月11日电 (记者 姜泓冰)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政策局和华东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交叉融合的教育科学基础研究暨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讨会”日前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

会议的目的是,进一步加强教育科学与信息科学、神经科学、生命科学及其他相关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研究,探索教育科学基础研究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交流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所需的科学理论与技术方案。会议围绕的主题包括:自然科学范式与教育科学研究、网络化虚拟化数据化背景下的教育研究、学习的脑科学基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驱动教育发展、学习科学前沿问题与技术等。

在开幕式上,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原校长裴钢分别致辞。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汪荣明主持开幕式。

童世骏在致辞中表示,教育领域是一个具有高度交叉性的领域,揭示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效益和质量,需要多学科共同探讨,尤其需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互交叉、融合。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也从国家发展的高度,开辟支持教育研究发展的专门渠道,并在交叉学科中设立了关于教育研究的支持方向。童世骏希望各学科专家、学者抓住机遇,推动教育研究理论的新发展。

雷朝滋在致辞中指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代,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新的时代背景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增加资助投入,从科学技术发展推动教育系统变革着手,以发展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国家教育为目标,汇聚教育科学及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解决教育发展实践中重大的理论应用问题。他表示,在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体系中新增设代码,是推进教育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第一步,下一步教育部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成立相关研究机构,围绕教育科学深入开展基础研究,教育部也将在前沿科学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建设中予以布局,进一步推动教育交叉融合研究。

裴钢在致辞中指出,这样的会议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标志着教育研究进入了新时代,2018年可以说是中国教育科学走向综合交叉研究的元年。他认为,精准化教育和个性化教育是教育的发展方向,而要做到这点,离不开几个重要的工具,那就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脑科学。只有与这些学科密切交叉融合,才能真正揭示教育规律。他还特别介绍了中国脑计划的有关准备情况,并指出了脑计划拟重点研究的几个问题,就包括学龄儿童的脑发育、特殊儿童教育等我们教育领域非常关心的问题。

开幕式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副主任李建军,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旭应邀做主旨报告。教育部科技司基础处邹晖处长主持主旨报告。

李建军在《基金委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代码设置及其研究方向》的报告中,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什么要设新代码来促进教育科学研究的跨学科交叉融合,当前可以并且应该用交叉融合研究方法去探究的重要方向和领域有哪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推动教育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下一步工作思路和方案是什么,以及相关自然科学基金申报者应该注意的关键问题等大家关注的问题作出了详实的阐述。

强调教育的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首先是需要改变我们的传统教育研究思维。在题为《改变思维》的报告中,钱旭红认为包括教育在内的大量自然与社会现象都是非常复杂的,都需要综合各种不同的思维才能真正看清楚问题。他用大量的实例证明,引入不同的学科视角,就是引入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对于我们如何更好地认识世界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

脑科学是未来教育科学研究必须高度关注的领域,它与教育科学的交叉融合日益迫切。张旭在《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报告中介绍了在脑科学及类脑研究方面的工作进展。他认为,脑科学研究不仅是当前国际科技前沿的热点领域,也是理解自然和人类本身的“终极疆域”,而吸取了脑科学研究精华的类脑人工智能及其应用,将给世界带来重大的突破性变革,特别是对教育及其教育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主题演讲环节,来自教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信息科学、统计学等不同领域的八位学者分别发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三处副处长吴国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李政涛分别主持了上下半场会议。刘贵华以教育的第五次革命为背景,指出了当下教育科研面临的新挑战、应有的职能及课题申报及成果呈现中出现的问题。在《从教学法(pedagogy)到教育科学(educational science)——科技时代教育学学科地位的再思考》的报告中,任友群指出教学方式的变化、科技的整体发展及学习科学与教育神经科学的成熟,为“教育科学”提供了新基础,呼吁建立跨学科的教育研究新范式,助力中国“教育科学”的形成。林龙年在《解码大脑》的报告中阐述了脑科学研究对教育研究的启示与意义。周晓林的报告展示了脑科学、神经科学及传统实验研究结合的交叉融合研究方式对情绪研究起到的重要作用。戚万学认为,一个属于教育的大数据时代即将到来,它不仅会影响学校内部治理的改革,还会驱动教育研究思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逻辑等整个教育领域的变革。他还对如何系统严谨地构建大数据教育研究的新范式进行了探讨。吴晓如介绍了人工智能中的智能阅卷、机器翻译、知识推理、阅读理解技术,指出未来人工智能与教育将不断融合,更好地助力教育、助力因材施教。莫雷指出,当前的人文社科研究呈现出一种实证化的趋势。张华华介绍了自适应评测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及自适应学习,主张要拓展测量理论、方法及技术的全面发展和大规模应用,以服务于个性化学习。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认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必须进入新时代,研究范式转型、学科间交叉融合的发展,已经成为共识。他用几个典型案例论证了没有扎实的实证研究、没有跨学科科学交叉融合研究,就不可能为中国重大教育问题的回答提供可靠知识。自然科学基金F0701代码的设立,为教育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将极大促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近千位学者参会,还有超过2万名国内外学者通过在线视频观看和讨论了本次会议。

(责编:潘华、轩召强)


FaLang translation system by Fabo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