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旺:穿越古典与玄幻的青年画家

来源:南开新闻网 发稿时间: 2007-03-23 09:19

记者 张剑

2007年1月28日,南开大学软件学院青年教师张旺在天津图书大厦一楼大厅举行新书《古典与玄幻——张旺CG作品集》的首发及签售活动。

当天,图书大厦早晨一开门,便已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为了抢先买到有作者亲手签名的新书,“粉丝”们一早便在门口排队等候。在主办方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与图书大厦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整个活动才得以有序地进行。

谈起自己的这部新作,张旺透出一丝欣喜:“据我所知,这本书在市面上好象很难买到了。”这就意味着,首发3000册的画集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几乎已被抢售一空。在画作市场不大景气的今天,这确实带有些“玄幻”的色彩。

无数“偶然”成就“必然”

4岁时,张旺被父母送到少年宫学画。他说,自己童年时期的梦想是“当画家”,但随着学画的深入,这个梦想却逐渐褪色。“我开始意识到,绘画是非常精深的一门艺术。想要画好已经很难,何况是成‘家’。”几年后,不到10岁的张旺偶然参观了范曾教授的一次画展。“那种人物的情态和气质让我震撼。只一霎那,我特别肯定地知道了自己想要学的是什么。”

然而这样的念头只是一闪而过。到了初中,功课渐渐紧张起来。他不得不停止了少年宫的课程,将绘画的热情抒发在每周仅有一次的美术课和学校的黑板报上。如此又度过了3年远离绘画的高中生活,在距高考仅剩3个月的一天,张旺忽然在《招生导报》上看到了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的招生简章,他决心报名参加中国画专业的艺术专业考试。虽然这个选择存在很大失败落榜的可能,张旺还是坚决地选择改变之前按部就班的“古典”生活,开始了充满“玄幻”色彩的绘画生涯。1995年7月,他顺利通过了专业课和文化课考试,如愿成为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国画专业的学生。

“如果当年没有去看那次画展,又如果后来没有在报纸上看到东方艺术系的招生目录,那我的一生可能与绘画擦肩而过。”想到当时发生的那么多“偶然”,张旺觉得自己很幸运。但这其中却又透着“必然”,那就是他从未放弃过对画画的热爱。

古典”而理性的求学历程

心满意足地上了大学,张旺却用“郁闷”来形容自己本科时代的生活状态。

那时正值九十年代中后期,艺术界受到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许多人都在求新求怪中寻找自己的创作风格。这让一直埋头苦练基本功的张旺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但他对基本功的坚持一直得到杜滋龄先生等名师的鼓励,这使张旺有信心坚持自己的想法。那段经历让现在已成为教师的他仍然受益匪浅。“盲目追求个性也许只能造出‘皇帝的新衣’,”张旺说,“不断学习传统、打好专业基础,就一定会在艺术上有所收获,至于能否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那是水到渠成的事,求之而不得。”

苦练基本功之余,张旺还辅修了中文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从博大精深的文学著作中汲取养分。

“文学的熏陶对理解绘画艺术的有着莫大的帮助,也让我产生了想要在画中多表达些内涵的欲望。”他说,“但深刻并不意味着晦涩。我的画不仅要让自己明白,还要让观众明白,就像好的文学作品可以雅俗共赏。”

喜欢理科的张旺习惯用逻辑思维思考问题。看到一幅画,他会首先分析“这幅画好在哪里”、“为什么好”等等,然后由得出的结论指导自己的绘画实践,这与比较流行的“跟着感觉走”相比,少了些热情与新潮,显得理性而“古典”。

“玄幻”而多彩的未来

尽管在绘画上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张旺却不想将自己的画称为“心血之作”。“事实上,画画并没有这么痛苦,毕竟我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对于张旺来说,创作的过程是轻松愉快的。很多时候,他一边画画,一边听前辈教师的讲座录音、想着明天的课该怎样讲,心到哪里笔就到哪里,这种“一心二用”的本事令人惊叹。

虽然工作十分忙碌,张旺却一直保持着随性而乐观的生活状态,并希望将这种心态通过作品传达给观者。“我的画要让人可以躺着看,而不是必须正襟危坐才能欣赏。”他谦虚地表示,目前自己的创作首先追求让观众获得审美的愉悦,尚不敢奢求是否具有太多的深刻寓意和教育作用。

除了绘画,张旺没有其他的兴趣爱好。但如今已经成为一名大学教师的他并没有太多时间进行自由创作。作为老师,他的本职工作是传道授业。目前,他正在积极参与筹备即将开设的“数字媒体”课程,接下来还要主持“角色设计”与“速写”课程的教材编写工作。他向天津市文化局申报的“中国动画的民族化探索”项目也将在近期出结果,如果申报成功,这将又是一项有挑战性的工程。

面对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肯定,张旺又一次显示出理性的一面:“先别叫我画家,因为这个称呼分量太重了,我还远远没有达到。”展望未来,张旺对自己的要求简单而深刻:希望能一直保持着创作的动力和激情。


FaLang translation system by Faboba